除夕的来历与风俗:简述中国除夕的来历传说与风俗习惯

    除夕,也叫大年夜,是每一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大年初一的前天,所以,除夕也有辞旧迎新之意。同时,除夕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舍,以备以最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除夕是源于何时开始的?除夕又有什么风俗习惯?追本溯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漫长的时空历程有关于除夕的来历与风俗习惯吧。

除夕的来历与风俗:简述中国除夕的来历与风俗习惯

    除夕的来历:除夕起源于何时?

    除夕,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元旦的来历:揭中国传统节日元旦的来历、习俗以及传说)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相关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kk历史网相关推荐: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解读重阳节的真正起源
    又是九九重阳节:古代人过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

    说到除夕的风俗习惯那一定是少不了年夜饭的,而除了年夜饭之外除夕的风俗还有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放爆竹、 祭祖、挂灯笼等等,当然,最最重要的压岁钱更是少不了的啦。

    除夕的风俗习惯之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